扼杀IT职业生涯的十种迹象

成功的IT职业生涯,能够让你获得参与、满足和成长的多重平衡。在一项技术或一份工作上停留太久,可能会与快速变化的行业脱节。而承担太多,你的团队和你自己的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

那么,在日常项目需求和工作压力下,如何打造成功的IT职业生涯呢?技术领导者表示,定期抽身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和目标(要去哪里),这样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并避免陷入职业停滞的困境中。

下文将帮助你识别扼杀IT职业道路的10种迹象,避免迈入职业发展的死胡同。

1、 拥有“单轨”(狭隘而刻板)思维

TechDemocracy公司首席战略和业务发展官Alex Lam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将自身的职业与特定公司的产品或平台挂钩可能会损害你的发展前景。他解释称,“技术人员经常围绕他们关注的领域(通常是特定供应商的技术)建立深厚的主题知识。但是,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不能保证对于特定技术/平台的成功经验适用于其他技术/平台。”

他建议采取更广泛的方法并获得各种供应商平台(包括合作伙伴技术)的实践经验。

DigitalOcean公司首席产品官Gabe Monroy也警告称,一心一意地关注现有工具和程序可能会使IT专业人员与更广泛的行业趋势脱节。他表示,“IT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你需要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具、新流程以及新的做事方式。如此一来,你可以了解不断变化的趋势,进而帮助你更有能力承担当前的职位,或帮助你找到可以提升自身职业生涯的新职位。”

继续阅读扼杀IT职业生涯的十种迹象

发布于

上海疫情,打工人太难了!

上海疫情的形势终于有所缓解,新增感染人数开始减少,部分列入“防范区”小区也获得解封。

在足不出户至少12天后,部分获得解封的居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上海。中国铁路官方售票平台“12306”显示,从周二到本周六,从上海前往周边城市,如南京、杭州和合肥的火车票均已售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上海居民为了配合严格的封控管理,忍受了多少困难和不便。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尽管此次疫情给无数上海人带来种种困难,但掩盖不了那些选择迎难而上的人的勇气与才智。

​疫情下的物资保卫战

最近,很多身处上海的人表示,自己的日常是这样的:睁眼后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然后一一点开各个微信群——猪肉团、水果团、面包团、蔬菜团、米面团、粮油团……

总而言之,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团长。

有上海网友幽默地说,这几天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当地民兵组织。

继续阅读上海疫情,打工人太难了!

发布于

生死

您已去了远方,再也看不到您。小时的疼爱历历在目,不久前还知道包黑铡陈世美,却是最后一次在您身边,以前没能好好孝敬您,今后惟有思念。

一年又一年,希望一直重复。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年少。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养育,您一天天变老,我们却离开了。

天人永隔,隔了世间;思念不断,断了时间;岁月太短,子欲养亲不待。长于老屋徘徊,古树长青。

 

二〇二二年 二月 廿七

发布于

大厂中层“再就业”:路难选,意难平

过去一年,主动或被动离开互联网大厂的人,已不仅仅是基层员工。越来越多的大厂中层悄然涌入招聘市场,在行业更冷的时节,从已经急剧缩减的剩余机会中寻找未来。

夹在中层的他们,比两头的人都更难。

向上比,他们不如高层在公司更稳(尽管曾经,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稳的),离所谓财务自由还有点距离;向下跟基层比,他们寻求下一份工作的机会更少,还要被更综合地考核管理能力、业务和团队融合度。

尽管关于互联网行业前景的讨论越来越多,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行业往往依然是想赚钱、产生最大影响力最好的选择之一,少有行业能与之相比。

过去两个月,《晚点 LatePost》采访了 8 位互联网大公司中层和多位行业高级猎头,他们经历或看到的中层职业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行业变动的风向标。

一位在线教育公司的前任中层身价一度超过 2000 万,财富数字量级加深了他的身份自信,虽然 “钱没在兜里,但感觉自己特别有钱”。他有能力全款买房,但还是贷了款,他在赌手上的股票变得更高的时刻,“肯定想要个更好的房子”。原本他计划在公司再干个四五年,自己出来创业,没想到赶上 “双减”,身价没了。

一位受访者觉得,大厂中层就像大城市的中产:环境好的时候幸福感最高,但在环境下行时也是最先感到压力的一批人。他们的财富积累没有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其公司地位上升或下降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和公司的大环境,而不再是个人努力。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羡慕比自己早生那么两三年的前辈,时间点踩得更好,回报也更好。但,事实是,不是他们不走运,只是他们触目可及的另一群人实在太走运。

过去很多行业的中层曾经抱怨自己处境艰难,但这个现象之前很少发生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它发展太快了。2014 年年中,字节跳动仅有 200 多位员工,到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 16 万。意味着仅仅是以字面数字统计,员工数增加了 800 倍左右。这当中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中层来填。

而现如今,互联网已不再是特例。

继续阅读大厂中层“再就业”:路难选,意难平

发布于

互联网寒冬的最终走向

这一年来,互联网行业有两个关键词:「业务收缩调整」和「裁员潮」。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科技资讯,你就会发现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高得令人发指。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采取的收缩阵线策略,放眼望去整个互联网都如此。

事实上,去年几个大厂的财报都不太好看,增长放缓,净利润下滑明显,当啃肉的开始喝汤,原本还能喝汤的对着汤渣发愁,连汤渣都吃不上的只好排队倒闭了。

互联网过去黄金十年始终在野蛮增长,似乎每天都能诞生一个新软件和新平台,需求旺盛、投资炙热。

游戏、直播、团购和教育蓬勃兴盛,那个最疯狂的烧钱阶段,恰巧也是每个网民最憧憬的年代,平台让利、优惠半价,各种羊毛薅到手软,对大佬是真心敬仰,没有如今这般恨不得将这伙人挂路灯的冲动。

「反垄断」镰刀一来,先扩张后垄断的路子终于行不通了。

当下变成怎样一种存量厮杀?

再也没有新的生态位出现,强者恒强,弱者卖房还债;

赛道领域争相倒闭,今天是教育,明天是游戏,后天是金融,逐个爆破,波及整个上下游产业;

甲方没钱了,乙方群狼环伺,互相比拼账期垫款、免费方案、团队作战、熬夜赶工,甚至卷到了谈业务的人要有一定姿色。

为了努力活下去,收缩业务是首选,关停边缘部门,砍除亏损项目,裁撤低产业务,优先保证基本盘的盈利,维持核心竞争;对外是各种暗改规则,糊弄消费者,精准杀熟,赚尽最后一波钱。

继续阅读互联网寒冬的最终走向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