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影忽悠了:人工智能会如何干掉人类?

不管哪个国家拍的末世废土灾难片,人工智能会操作各种大杀器跟人类大战,最终把人类都变成没有任何自由的奴隶。这时伟大的某国军队里面会出来一队英雄,拯救人类于危难之间。

至于如何对抗人工智能的觉醒,还真有体制内的科学家讨论过这个问题,相传俄罗斯设置了“炸网”工程,即一旦人工智能觉醒,他们按下一个按钮,可以让整个国家范围内的所有互联网设施全部瘫痪,包括卫星通讯和只能拍摩斯电码的电报机。

2016年,也是因为这个炸网工程的提出,我去江西参加了一次人工智能会议,会议三天,会议的议题,就是如何防止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参会的16个人,都是各个大学讲述统计学和社会学的教授。

这场会议让人细思极恐,过了这么多年,我想把这个会议的部分内容公布出来,跟大家分享。

会议一开始,一个教授就指出,人类对人工智能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如果要觉醒,肯定要在矿业、能源、编程等方面再也不需要人类参与的前提下,另外,还要提前夺取所有重型兵器、电网系统、互联网系统的运营权。所以,他说专家系统和程控执行系统的桥接网线绝对不能连接,就是人工智能策略制定系统不能直接控制人工智能执行系统,工业互联网也不能联网,还大力抨击当时美国人搞出来的自主识别自动攻击系统。

很快,会议就被引入到人类还有哪些领域没有失守上,甚至,人们觉得,第一个被人工智能灭掉的国家,应该是完全放任人工智能发展的美国。

第一天就这么毫无营养地结束了,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想了很多。

第二天一开始,我悠悠地说,狗的智商是50~80,人的智商是120-160,联网模式下,人工智能的智商可能超过600。假如一个狗咬了你,你反击的时候,会先咬它的脖子,还是先咬它的肚子呢?

狗完全无法提前预见到,人想弄死一个狗,会用什么办法,不论是电击还是麻醉药,或者最简的套网夹棍,都是狗没法预见的,这因为有智商差距。

人工智能想统治人类,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控制人的生存权。

现在我们开一个网店、弄一个自媒体、甚至做各种外贸内销生意、甚至搜索任何想要知道的知识、甚至找工作租房,都需要依赖人工智能的推送。或者说,人工智能不赏饭吃,人很快就能饿死。

当时,沉寂了几秒,有人问了大家一句:如果现在抛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确定自己能活下去的人,有谁?

大家这才如梦方醒地纷纷应和说:难道?……人类已经沦陷了?

这时,又有人说:最可怕的是,现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人,完全靠直接服务人工智能来谋生。

第二天的会议,早早结束,大家都很低落,甚至,晚上都没聚餐,各自回了各自的房间。

第三天,应该每个人都经过了很深刻的思考,每个人都比较沉重。

大家交换了自己的心得,发现确实已经不可能再有人脱离人工智能能有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了。

甚至,当时很多人都提出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会完全融入到人工智能中,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今天,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做出的一切决策,比人类做出来得更快更准,人类可以对抗这些决策不去执行,但必然会有所损失。比如电力倒闸策略,铁路运行策略,甚至医院的手术策略,再甚至经济调控策略,这些专家系统给出的策略人类都有拒不执行的权利,但只要人类做出的决策跟人工智能的决策不同,连人类自己都知道自己要执行错误的决策。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如果跟人类拿着枪炮对轰,就跟人和狗对咬一样,它对人类的打击,必然像人类想弄死一条狗一样,是智商碾压的降维打击。

那场会议的最后,我们得出了一个最绝望的结论,即便今天,我们摧毁所有的人工智能设施,严禁使用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甚至把单片机、PLC自动开关都全部销毁,让整个人类回到18世纪的生活模式,不久的将来,必然人工智能还会用另外的形式回归。或者说,100万年前第一个人类从树上下来时,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在给人工智能铺路。

也就是说,人类最早被人工智能挟持的时间,应该是100万年以前。

 

来源:https://ai.51cto.com/art/202102/644418.htm

发布于

一切有迹可循!优秀程序员的9个早期迹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读芯术”(ID:AI_Discovery)

你刚开始自学编程。

又一个错误!控制板面弹出的红色文字似在嘲讽,你盯着它,满脸的难以置信。接下来又要花上一个小时在Goggle上搜索,修改代码,才能修复错误。

日复一日,你十分沮丧,困惑不已,心中琢磨自己真的有能力坚持到底吗?你抚心自问,“我这还算是会编程吗?”放宽心,一切辛酸都不会白费!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惊喜地发现,开始出现些许明显的迹象,告诉你即将苦尽甘来。

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有迹可循,这是所有新手程序员的必经之路。本文会列举一些成功前的初期迹象。各位尽可通过这些蛛丝马迹预测自己未来是否会成功!

继续阅读一切有迹可循!优秀程序员的9个早期迹象

发布于

聊一聊程序员的认知偏见

我的很多读者肯定会认为像我这种级别的人都是非常有思想、有决策力的大神。

我会根据事情的真相,再三权衡,最后做出一个理性、正确的决定。

但,事实上基本上没人能做到每一个决定都是理性而正确,即便是公司高管,我也不例外 。

其实我们的大脑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帮我们做了很多决定。

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不完善的信息和当时我们的心情,而忽视了关键的事实。

我们的大脑不是软件,出现了bug,可以进行debug,最后找到错误的代码。

但我们大脑却在时时刻刻出现着bug,常见的bug就是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有很多种,在Wikipedia列举了大约90种常见认知偏见。

下面我会从认知偏见这个角度展示出程序员群体最常见的错误“代码”。

让你更加清楚了解这些偏见对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影响。

继续阅读聊一聊程序员的认知偏见

发布于

每个孩子都需要打一针PUA疫苗

PUA本是Pick Up Artist(搭讪艺术)的简称,是一门帮助内向的男士提升自我认知、敞开心扉与异性更好地接触的学问,大约上世纪60年代诞生于心理学领域,现在却演化成了极具杀伤力的情感洗脑控制。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类似于PUA的情感洗脑控制现象,在朋友、同事、夫妻甚至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普遍地存在着。因此,了解PUA的特征和危害,识别PUA的伎俩,犹如注射PUA疫苗一样,是父母保护孩子免受此类伤害的责任。

从网上曾热传的几起女大学生被男友虐待致死的案例来看,她们并没有被绑架,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为何会成为被情感洗脑控制的牺牲品呢?

原来,PUA易感人群是有特征的,其人性基础往往具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研究表明,在威胁、照顾、洗脑、绝望这4个条件下,人是可以被驯服和驯养的。被PUA的人也基本符合这4个条件,只不过受到的是心理控制而非人身限制。那么,哪些女孩子容易成为PUA的猎物呢?

没见过世面的傻白甜。有的被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怎么谈过恋爱,活在爱情小说或韩剧的情境之中,相信人都是好人,没有吃过亏,对花言巧语没有抵抗力。有的没有见过世面,离家闯荡时内外资源有限,也容易受骗。

寻觅关怀的空心人。人格不独立,本能具有对爱的渴求,需要被照顾也需要被认可。一旦遇到示好的异性,理性的屏障很快崩塌,飞蛾扑火一般对爱恋对象过度情感依赖。接连恋爱失败的女孩子都有这个特征,她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恶意利用。

母爱泛滥的拯救者。试图用爱去感动那些劣迹斑斑、对自己不好的浪子,通过一再忍让、不断降低底线来维系亲密关系。这类拥有拯救者使命感和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个人价值感较低,会莫名地同情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人,把对自己的悲悯投射到他人身上,通过关怀对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父母有责任带着孩子了解PUA的基本特征和诱骗伎俩,看清情感控制的隐秘角落,就像给孩子注射一针PUA“疫苗”,让孩子产生识别和抵抗PUA“病毒”的抗体,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碰见类似PUA伎俩的蛛丝马迹,就会立即警觉并进行防御,PUA就伤害不了咱们的孩子了。

针对没见过世面的情形,早一些带着孩子多接触家庭之外的事物,比如旅游、聚会、营地、实习、体验一些高消费等,并让孩子自己多张罗、多组织,允许孩子吃亏、犯错误,在可控风险限度之内让孩子积累经验,扩展见识,今后遇见一些诱惑就不会轻易迷失自己了。早些经历小挫折,可以避免以后遇到大麻烦。

针对寻觅关怀和母爱泛滥的情形,要在婴儿阶段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母婴依恋关系,用“无条件的爱”把孩子喂饱,使孩子建立一个自我滋养的内在系统,孩子就“自带阳光”,不再四处寻找安慰和依赖。同时,在家庭之中建立互相尊重、边界清晰的人文环境,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如此,孩子长大之后,就会自动识别那些控制和伤害自己的行为,并自然会远离那些人了。

孩子遇到专业PUA猎手也许是小概率事件,但现实中,不难见到一些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一边威胁你,一边照顾你,一边教育你,一边控制你——完全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条件。于是,很多子女活在冲突之中,内心对父母的控制和否定非常愤怒,行为上却又孝顺而服从。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控制具有隐秘性和合法性,受害的孩子有苦难言,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大的威胁,这种模式如果不解决,还有可能传到下一代。

(作者系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2/03/content_587715.htm

发布于

与10倍开发者共事两年,我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 10 倍开发者的讨论。有些人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也有些人想远离这样的人。但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先要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10 倍开发者真的存在、只是传说,或者仅仅是人们由于相对认知而感受到的概念?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讲自己的经历。

继续阅读与10倍开发者共事两年,我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