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坑坑坑坑!坑出来的商机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6月20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潘墩路和濂水路交叉口,北往南方向车道上,一辆大型水泥搅拌车行经此处突然路面塌陷。搅拌车尾部及后车轮掉入深度约四米,宽约五米的大坑中,所幸司机并无大碍。

就在本月已经接连发生了多起道路塌陷的事故:

  • 6月5日中午11点多,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翠岭路与思源路十字路口发生一起地面塌陷的突发事件。事发时,这辆小车正好路过,结果掉入坑里。
  • 6月5日早上5点55分,南昌红角州红岭花园门口地面塌陷。事发当时,一辆运送沥青货车由于路面塌陷,后轮以及车厢都陷入塌陷区域。
  • 6月16日,汉中城区迎来一场暴雨,部分道路积水严重,汉台区莲湖路与梁州路十字,部分道路塌陷。
  • ……

同样是在本月,陕西渭南合阳县、广东普宁、山西忻州、内蒙古包头、辽宁兴城等多地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路面塌陷的事件。这些都是从公开的渠道上就可了解的信息,在其他信息为触及的地方,也许还有不少类似的事故。

诚然,以上每一件都只能算是小事故,并未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也没有引起多少公众的关注。但是,当类似的小事故高频发生的时候,这就形成一个值得关注的“系列事件”,“路面塌陷”这四个字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继续阅读坑坑坑坑坑!坑出来的商机

发布于

IT人员如何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期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菜根老谭

 

问题概述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相当有代表意义,即技术人员本身的技术发展瓶颈的突破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在某一领域工作3-5年后,会成为团队内或者公司里的核心技术骨干,这个时候他们也会面临几个问题:

技术学习的困惑: 当达到一个瓶颈时,可以学习的参考系越来越少,首先是因为高端技术人才呈现倒金字塔形态,身边缺少能引领你的人生导师;其次,业内的技术交流,大多数在做科普以及刷存在感,到达一定阶段后对个人提升作用越来越小(甚至用一天时间参加技术大会效果还不如用一天的时间在咖啡馆看书学习);再次,国内的文化导致技术人专家逐渐转向管理岗位,技术缺少积累,特别容易出现断层和继承。

技术深度与广度的选择的困惑: 技术深度的进一步提升,可以逐步做到业界大牛,专业技能越来越强,广度的延伸也更容易变成全栈技术人才,两者各有利弊,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如何抉择?

技术方向的困惑: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框架基本都在最初选型时确立,与当时的业务规划、业界当时的技术趋势、个人的过往经验积累相关,成熟规模大的业务从稳定性考虑,一般技术选型落后新技术2、3年,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从实际工作考虑需要使用老技术,但是业界的趋势又是在朝着新技术的方向发展。

这种困惑相信很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都存在,包括我自己,当然这种困惑本身也是符合学习曲线规律的,即任何一个技术学习和实践,越是到后面学习的时间越长,本身能力提升越慢。但是往往真能够坚持和专注,能够耐得住寂寞等到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就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因此自己也从这三方面进行简单总结。

继续阅读IT人员如何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期

发布于

我就要朝9晚7!芯片大神带头反内卷,成了特斯拉最懒的人

硅谷从来都不缺传奇人物,但能够与「芯片之神」Jim Keller相提并论的,相信我,一只手能数得过来。

他能有多神?

先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不久之前令AMD完成两次里程碑式的逆袭,研发出了速龙K7以及如今的Zen架构的Ryzen处理器。

在苹果带领团队研发出了A4处理器,揭开了苹果自研移动处理器的序幕,开启了苹果手机称霸全球之路。

在特斯拉负责研发出了FSD自动驾驶芯片,从而……

「芯片之神」竟是特斯拉最懒的人?

最近,Jim Keller在一次采访中又爆惊人言论,自诩为特斯拉「最懒的人」。这是怎么回事?

继续阅读我就要朝9晚7!芯片大神带头反内卷,成了特斯拉最懒的人

发布于

如何尽可能脱离内卷?工作六年进入华为后我的工作感悟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薛志荣」

 

一年一度的自我总结又开始了,今年想说的事情很多,但很多事情不能说而且也不知道怎么说,所以为了写好这一篇年度总结,我看回过往 5 年的年度总结,看完后感想还是挺多的。今年的感悟我想结合过去的 5 年总结来谈,今年的关键词是“新的对手”、“新的视角”、“新的机会”和“三十而立”。

新的对手

去年我加入了华为 2012 人机交互实验室,随着一年的发展,我们实验室成员在不断增加,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我的工作环境:一,我们部门拥有博士学位以上的同事比例在逐渐增加,在我的认知里,这应该是国内企业中,包含设计师在内学历水平最高的团队。二,现在的应届生和实习生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其中我们正在实习的博士生比例也在逐渐提升。客观来说,能去到一个强大的团队工作是一件好事情,但主观来说,尤其对于自驱力比较强但刚满 30 岁的我来说,我觉得这些学历远高于我的同事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后浪们都是我“新的对手”,但对手竟然这么多这有点超出我的预期。

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综合能力和天赋还是挺优秀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在专业能力上超越身边的同事并不是什么难事,现在跟一群博士一起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正在看《斗破苍穹》小说一样,原来斗皇强者不是战斗力的极限,后面还有斗宗、斗尊甚至斗帝,在现实生活中专业能力究竟有没有天花板?这答案估计是没有的。为什么要把身边的同事当做对手?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很容易激发我的危机感和挑战欲望,同时他们也是我学习和尊重的对象,我希望在华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继续阅读如何尽可能脱离内卷?工作六年进入华为后我的工作感悟

发布于

华为终面:牛重800kg,桥承重700kg,牛咋过桥?

转载自公众号不会笑青年(ID:laughyouth)

 

最近,互联网圈一道网传华为公司面试题火了:一头牛重800千克,一座桥承重700千克,问牛怎么过桥?面对这种“奇葩”的面试题,网友们脑洞大开…

 

来源:https://news.51cto.com/art/202106/666524.htm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