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这碗青春饭,注定不属于大龄人士

何为大龄人士?在互联网行业,35-40岁就属于大龄码农。这个年龄段的人如果想继续在行业内工作,有希望吗?保守估计,在40岁以上的程序员中,至少有90%的人是没希望的。

不到10%的人为什么还能继续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呢?这里面一部分是公司高管或者部门总监,还有一部分是擅长混江湖的老白兔,当然还有行业技术专家。

我本人是某985高校毕业,没有高智商、高情商,同时也不是纯粹专业技术男,在国企混过,在阿里拼过,在一些二线互联网公司也折腾过。可以说90%的人可能跟我一个水平,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这样的人有出路吗?应该说在程序员这个领域是没有前途的。

一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教培行业的裁员信息,受国家“双减”政策影响,国内大型教育培训机构:好未来、新东方、高途课堂、豌豆思维都在裁员。那么裁员对于大龄程序员有什么影响呢?

1.1 大龄程序员工资高,是裁员重点对象

尤其是那些工资比年轻程序员高1倍、2倍,但是工作内容和普通程序员没有太大差异的大龄码农,必然会走上第一批裁员名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不是不可替代的,在资本家的眼里没有特殊的技能。在公司遇到困难或者业务转型时,必然会优先裁掉这批人。

当然那些技术很强,精力充沛,任劳任怨,同时被领导认可的大龄程序员除外。如果仅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悍,对不起,也会被裁掉。

1.2 被裁掉的大龄程序员好找工作吗?

做一个程序员“难”,做一个老程序员“难上加难”。行业内卷严重,各个公司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需要人也是需要一些新鲜血液(招聘应届毕业生可以为公司减税)。每个公司现在都想招聘性价比最高的人才,年龄大首先是最让人机会的,在简历这一环节就被很多HR毙掉了。

被裁员之后,还想从事程序员工作怎么办?找朋友内推,投奔前领导。朋友要是可靠的朋友,愿意帮忙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这个朋友在公司要有一定的话语权。前领导愿意让你抱大腿吗?前领导需要你来抱大腿吗?如果你足够优秀,还用你去找前领导,他早就几次三番地找你,想挖你回去了。

二 改变不了社会,就改变自己

大多数程序员的梦想都是从普通程序员->高级工程师->专家->总监->高级总监->…->财富自由,通过奋斗改变人生。但是我们是否要想一想,从金字塔塔基到塔尖,有多少人走丢了,不仅仅是你技术能力不行。能实现财富自由的人,绝对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2.1 积累人脉,干好副业

我是大数据从业人员,学过Java、Scala、Python、Hadoop、Hive、MapReduce、Spark、Flink、Kafka、ZooKeeper等等。其实等待我的就是从入门到放弃。不是自己放弃,是公司会放弃我,我之所以现在还能工作,是因为年龄不是太大,性价比还能被公司认可。

我这种人的前途是什么呢?送外卖、开滴滴(滴滴现状也不太好,希望他能挺过去,起码能保住一些人的饭碗)、自己开个小餐馆(疫情还很严重)。。。。。

感觉自己的路很渺茫,看不到前途,我自认为有点编程的底子,可能会往少儿编程方向努力。自己感觉这是一个出路,少儿培训的钱是最好赚的。

2.2 读MBA,往管理层发展

这是一条出路,而且是好出路,但是肯定很难。管理层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高情商。MBA毕业了就能走向管理层吗?这不用我说答案了。只能说MBA是个机会,机会总是要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为了不失业。我也走上了MBA的不归路,从去年开始准备MBA,并在前不久艰难地拿到了清华大学MBA录取通知书。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认识一些牛叉的校友,积累高端人脉,锻炼情商。

但是未来不可知,与其躺平,还不如奋力一搏。

三 顶尖者,永远有位置

止步不前者,必将被后辈追赶碾压,拍死在沙滩上。当下IT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年轻的程序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去学习,跟工资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厂机会,尽快的学到技能。也有些人为了钱、为了提升自己不怕996。

那么,我们这些大龄的程序员如何跟他们竞争呢?只能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拼搏,虽然我们学习时间很少,记忆力差。但是还是得奋力一搏啊。就是为了万一能有机会走向核心,走向成功。

其实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风气不太好,内卷严重,看不上老程序员。如果在国外,还有些大龄程序员的背影,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人还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其实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见闻。希望大家早早谋划,多给自己找条出路。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好好活,怎么活得好。

 

来源:https://news.51cto.com/art/202108/676936.htm

发布于

暴雨后的无人机和卫星网

当自然灾害摧毁了日常通讯,怎么快速抢通?7 月 20 日开始降落在河南的暴雨,给人们习以为常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年的极端暴雨天气不只郑州,德国也在暴雨后网络瘫痪,14、15 日德国才遭遇了有 75 年记载以来最大的暴雨。

7 月 21 日,郑州市西边 40 公里的米河镇断电、断网、断路,完全成了信息孤岛。

即便在移动通信尚未完全断绝的郑州市内,人们也发现网络「不灵」:刷二维码付款、开单车失效,地图导航也用不了。在郑州前线的一位记者告诉记者,稳定的只有 2G 网络,打电话,发短信不受影响。为什么 2G 信号稳定?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的李昕副教授解释,这是由于 2G 基站的覆盖半径比 4G 和 5G 大很多。2G 基站的覆盖半径为 5-10 公里,4G 基站为 1-3 公里,5G 则只有 100-300 米。

很多基站都遭受到了直接破坏或断电故障,导致 4G 和 5G 的覆盖出现很多盲区。而 2G 的覆盖半径足够大,因此即便大部分基站无法工作,剩余基站的 2G 信号所能覆盖的区域仍然能够为大量用户提供基本的通话和短信服务。

遇到这种极端灾害,如何抢通通讯?答案在「空中飘」。

21 日晚上 23 点,翼龙-2H 无人机在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后 9 小时,为米河镇带来了 4G 信号。手机短信上写着「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个小时。」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则利用 SpaceX 的星链卫星网,搭建天线恢复信号。

继续阅读暴雨后的无人机和卫星网

发布于

那些难以摆脱的“大数据困扰”

扫码点餐,个人信息被“授权”;点个外卖,发现被“杀熟”;打开APP,个性化广告关不掉……在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还是隐私吗?记者调查发现,包括扫码点餐,授权个人信息后才能阅读文章、享受服务的程序,其实都是商家、公众号引流的手段。通过一个小程序,商家就能收到用户微信昵称、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

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数据处理者不得以自然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数据为由,拒绝向其提供相关核心功能或者服务。

“前两周,在一家超市折腾了十多分钟,工作人员说通过扫码购买能够优惠20元,而且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收集和泄露的问题,我操作了四五步,最后还是要授权个人信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付款。”平日里,市民李先生对扫码点餐、支付甚至阅读文章时要授权个人信息这件事非常反感。

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超市收银台排队买单时,一位工作人员不断地推销使用小程序购物和付款,并告诉他“不需要填什么个人信息”。在工作人员强调了几次可以省20元后,李先生心动了。工作人员让他拿起手机扫码操作。“操作并不方便,扫码后还点了好几步,最后还是得授权个人信息。”

部分超市使用一元硬币才能使用购物车,没带硬币的市民只能通过兑币机器兑换,也得授权个人信息。对这点,李先生也不赞成。

“只要是要求授权个人信息才能看到的文章、服务、线上投票,我都是拒绝的,就算是老板让帮忙投票的链接,我也不同意。”市民小王说,个人信息保护比阅读一篇没有多少营养的“鸡汤文”要重要多了,“一些人在群里要求大家投票的,如果是要授权个人信息,大家还是要慎重一点,该拒绝就拒绝。”

继续阅读那些难以摆脱的“大数据困扰”

发布于

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程序员的我深有同感

本文来源:BAT的乌托邦(YourBatman)

 

前言

你好,我是A哥(YourBatman)。手残昨天又没标原创~

现在的你是不是感到时间不够: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学习、没时间写文章、没时间旅游、没时间运动、没时间约朋友吃饭、没时间看电影、没时间带孩子;但是明知道没时间,你却又不停地给自己做加法:办健身卡、买学习课程、报班等。如此往复,然后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

我们大都如此,普通人只懂得加法,而不懂得减法的重要性。

最近看到一句话,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Benjamin Converse:“做加法的想法几乎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但做减法却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这让我联想到那句“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一直在脑中回响,所以趁周末就聊上几句。

正文

数学上来讲,加法和减法的难易程度可认为是一样的;但生活和工作中来看,做减法可比做加法难得多得多。

猎豹CEO傅盛曾说:让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做减法。记得有段时间,我非常忙,各种会议满天飞,效率很低。我当时就想,难道当年乔布斯比我更忙吗?归根到底还是我的管理方法不对。

为什么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我们一直都在争取和追求着更多的东西,所以每当我们不得已要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时候会感到难受,当做是一种损失。

你是否注意到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喜欢做加法。如:更多的人、更多的功能、更多的会议、更多的渠道、更多的表格、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代码…总之越多就感觉做得越好。在寻找某件事情的解决方案时,我们的大脑总是往寻找增加新东西(加法)方向思考而非删除点什么(减法),这似乎已是思维定式。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认知偏好,和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做加法似乎是顺应人性,而做减法是逆人性的。但只做顺人性的事(如贪婪、不劳而获、睡懒觉、占便宜…)往往难有成就,往往做逆人性的事情会收获更多,如:坚持早起、坚持学习、坚持健身。

在当下资源、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我们一直在给人生做加法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掉最为关键的东西,同时还可能会迷失自我。人脑和CPU是一样一样的,处理的频率有上限,如果上下文过多需要切来切去,效率必然骤降,甚至导致出错、返工。殊不知:不用重来才叫快,能够积累才叫多。

生活上同样,就像给家里添置新东西,多大平米的房子最终都能被塞得满满当当,舍不得扔越堆越多反倒过来影响到生活质量。所以说做加法相对容易些,有点钱随意购买添置点物品很容易,但买回来后再扔掉就非常难了!

当然,在生活中,你得做了足够多的加法,累积了一定多的资源,才有资格做减法。

总之,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做加法的想法几乎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但做减法却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

继续阅读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程序员的我深有同感

发布于

盘点2021年上半年网络安全事件

网络安全是越来越热的话题。网络安全问题,诸如漏洞、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更是频频发生,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网络安全风险不降反增。据IDC估算,在2021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将达1435亿美元。Gartner预测,到2022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将达到1704亿美元。

2021年已经过半,我们一起回顾在2021年上半年发生的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继续阅读盘点2021年上半年网络安全事件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