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丨崔宝秋
整理丨千山
在日前由51CTO举办的WOT全球技术创新大会2022中,小米集团副总裁崔宝秋带来了主题演讲《开源本质与技术创新》,着重介绍了他是如何看待开源的,国内诸多公司在积极地拥抱开源的同时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回归开源的本质。现将其演讲内容精编如下,以飨读者。
正文
开源是一个理念,是一个运动。
但开源包含的内容不止于此:它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协作、创新的平台,是一种开发模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一、没有开源,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
下图列举了开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开源系统。我觉得,开源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燎原,离不开它们的蓬勃发展。
90年代我去美国读书时,“开源”在彼时还不叫“开源”,而是“自由软件”。
- 1983年公布的GNU项目是我最开始接触到的开源系统;
- 1991年Linux诞生;
- 1998年“Open Source”一词被提出,OSI(开源组织,Open Source Initiative)随后成立;
- 2006年Hadoop诞生;
- 2008年,安卓1.0发布,移动互联时代拉开序幕;
- 2014年Kubernetes和2015年TensorFlow的发布则分别为云原生和AI时代的到来添加了助力。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开源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也没有如今的科技生态。没有开源,就没有今天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OS,智能新时代……
在之前小米的发布会上,雷总提到了小米的六大科技:手机、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仿生机器人。仔细想一下,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开源。
智能时代的开源无处不在,开源运动如火如荼,尤其是这两年,中国的开源运动在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迅猛,从政府到企业到学术界都在深入地拥抱开源。20多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开源一词可以写入政府的“十四五”规划。
来自于中国的开源项目、开源系统也在崭露头角,比如:首个国人主导的Apache顶级项目Kylin、百度的飞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TiDB、小米自研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MACE、物联网大数据平台TDengine、旷视深度学习开源框架天元、一流科技OneFlow,还有OceanBase等等。
令人兴奋地是,自2018年开始中国连续多年成为GitHub贡献排名第二的国家,充分展示了中国技术人的勤奋、创新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