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中国;再见,越南。三叶草回家了!”——2016年5 月 24 日,承载着“延续德国制造业辉煌”的期许,阿迪达斯高调宣布其能够颠覆工业生产的德国高速工厂( SpeedFactory )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大规模生产将于 2017 年正式开始。
该工厂的目标是在完全自动化的流程中生产用户定制的鞋,并且保持不输于大规模生产时的速度。
我们知道,由于人们的脚型千差万别,喜好千人千面,所以基于标准的尺码和款式,总会有一些消费者买不到符合自己心意的鞋子,而阿迪达斯则期望用定制化解决这一问题。
高速工厂里,新的生产系统将非常快速且高度灵活,在软件的驱动下,机器人、针织机和 3D 打印机直接从电脑设计程序中获取指令,因此可以快速从一个项目转换到另一个项目,不必暂停生产线重新设置机器指令和指导操作员。
继德国工厂之后,2017年底,阿迪达斯第二座高速工厂在美国亚特兰大落成,这座机器人工厂占地约为6800平方米,雇佣约150名员工,几乎100%由机器人运作。
这种如同电影大片一般的生产线,正是德国最初在提出工业4.0概念之时人们所设想的美好场景。也因为此,阿迪达斯高速工厂被视为工业4.0的标杆实践之一。
转眼间,三年多过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SpeedFactory现在怎么样了?现实毫不留情地给充满热情的工业4.0追捧者们浇了一盆冷水——据路透社报道称,阿迪达斯在本月发布的公告中称,其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安斯巴赫和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高速工厂最晚将于2020年4月停止运营。
颇为讽刺的是,当年迫于成本压力,阿迪达斯撤回本土,瞄准了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业4.0工厂;而三年之后,Speedfactory却面临着关闭的尴尬境地。这一次,机器人输给了廉价的人工,随着2020年的临近,阿迪达斯的生产线重点也将再度回归亚洲市场。
业内知名KOL林雪萍老师在微博上感慨道:“工业4.0不好玩儿,德国巨头也搞不定。”

当然,在通往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或者是其它类似意义的说法)……的路上,阿迪达斯高速工厂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倒下的探索者。在新兴技术从引发革命到变为稀松平常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试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探索那些流产项目背后失败的原因,可能比分析成功的项目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在本篇文章中,iot101君就尝试来分析一下——那些现在就倒下的“工业4.0”项目,究竟做错了什么?
继续阅读那些现在就倒下的“工业4.0”项目,究竟做错了什么?